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人要有錢要從小開始:富爸爸,窮小孩(上)K後感

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如何養成?除了涉及生物學的DNA造就天賦異稟才能外,性格一般是靠教育決定的,之前上過亞碩顧問的課,講師把整個公式寫得出清楚就是:

觀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而觀念從何而來?一般認為是學來的,既然是能夠「學」來的,就是有機會「教」出來的。

這個月週分別見了幾個朋友,一位在學時就有偏鄉課輔經驗,一位是現中學教師,一位是未來的醫生,都碰巧聊了些有關教育上的問題,不論是制度面或需求面,加上12年國教近期的燃燒,嗯嗯,教育真得很重要。

或許在近期接受比較多上述同儕的啟蒙,以及偶爾會繞去財經理財類書籍走走的習慣,今天下午把「富爸爸,富小孩」這本書的上冊K完了。也紀錄了幾個觀念,簡單分享:

看過Rich Dad系列叢書的,應該都熟悉Robert T. Kiyosaki他會半自嘲或甚至「數落」自己的親生爸爸(窮爸爸),以突顯一般概念結果(一般人)的財富規劃多麼失敗。但這本書有意思之處,在於這位窮爸爸其實是一位教育領域的專家,以致於本書的許多洞見,其實是體現到全球的教育困境的,然而回歸正題,這本書仍然以回答以下問題為目標:「如何教出一個能妥善理財的小孩?」或者更貪心地說:「如何教出一個富小孩,而這個富小孩會成為未來的富人?」

揭櫫重點:Robert T. Kiyosaki認為三個教育對小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教育、職業教育、以及財商教育。

1.學校教育:本書的學校教育,也可稱為「學習一件事情的能力」。每個人在學校中會因為各種天份/興趣的不同,而有著差異極大的成果差距,作者提到他中學時完全無法接受課堂式的教育,所以他的學習歷程,就是透過實際手作、嘗試、失敗後,逐漸進步。當孩子在課堂上無法找到成就感時,父母應試著告訴孩子,每個人學習速度不一,適合之學習方式也相異。避免孩子在失去成就感時,放棄學習。台灣的教育也面臨著此情況,但是家長有沒有足夠的觀念,體貼地告訴孩子這個事實,或者反是一味責罵孩子,甚至責怪老師、送補習班補救?痛恨學校式教育的孩子,終身學習的機率就會低很多。故家長應該在孩子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給予精神及情感上的增援。

2.職業教育:本書有一個詞稱之為「贏配方」,這個贏配方在職業教育內的範疇,其實就是一般俗稱的專業技能,甚或「無可取代之處」,近期常有文章提醒「未來N年後的工作,有XX%是目前不存在的」,就是一種贏配方的概念,關於這個議題,我覺得有另一本書也有點有趣。在本書職業教育的區塊,有個概念值得分享:「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長大後的未來世界,不穩定而且變動性大,所以你要想辦法多學東西,我們才能一起面對未來這個有趣的世界」,重點是從小讓孩子了解學習的重要。

3.財富教育:這整個系列書籍的重點名詞是為「財商」,當然這本書也會提到從小培養孩子財商的概念,作者用一個量度衡量成功:「離開學校自力更生後,對財務狀況的擔心程度」,而這個擔心程度,跟財商的累積程度肯定高度正相關,而父母親的花錢(存錢/投資……)模式影響小孩甚鉅,富爸爸是用玩大富翁的過程,以及實地讓作者接觸經營的方式,給予財商以及金錢流動觀念的引導。我K完了這一段的心得是,我小時候也玩大富翁,但是卻只關心怎麼炸別人跟蓋研究所造核彈。提早協助孩子記帳,並且適當地讓孩子是了解家庭的金流支出是必要的,一般家庭的家長往往為了讓小孩用功讀書,而避免小孩知道家庭的財富支出情況,等小孩長大成家立業了,反而必須要在更忙碌的作息中重新學習。

作者提了另一件有趣的教育方式,大家可以自行參考:當小孩爭著要錢買玩具的時候,除了1.拒絕;2.給錢之外,還可以給第三種選擇:「讓他列出5個合法的方式,來賺(存)到錢以取得他想要的物品」,目標無他:建立孩子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負責的態度以及更重要的:促進「達成理財目標」的思維。

其實這本書跟整個系列作有很大的差異,但仍然著重在觀念的養成,雖然個人覺得整體洞見不比系列的三部曲強大,但以聚焦程度來說,仍然是頗具重點,也不艱澀的理財教育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