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下高雄的路上,在電車及星巴克將這本書看完了,這是我第二次借閱此書,或許是個人閱讀經驗的累積及此版的排版較適合我,總覺得這一次閱讀起來,比起上次閱讀時速度快,而且吸收地快許多。
本書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看完了異數後,除了Steven Levitt外,我應該也會將Gladwell未來的作品納入我的追蹤清單,這兩位作者都擅長以實證的數據,串起隱藏的因果關係,重點是還有著好的文筆及敘事功力。
異數討論的主題很誘人,就如副標題所說的「超凡與平凡的界限在哪裡?」,本書要解答的的問題,就是「那些成功人士憑什麼可以成為少數的異數」。
本書共分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機會(Opportunity)篇,第二部份是遺澤(Legacy)篇。機會篇的首章「馬太效應」,就是說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情況,例子倒是滿有趣的:
加拿大曲棍球的年齡分級分界是每年的一月一日,亦即每年1/1至12/31出生的,都會在同一個組別內競爭,但在遴選代表隊的青少年時期,3月以前出生的選手很有可能會比10~12月出生的選手來得高壯許多。當其他技巧差不多的時候,高壯的身材自然增加這些孩子進入代表隊的機會,從此得到較多的關注、練習機會、培訓甚至鼓勵,在馬太效應的加乘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而這一切只不過是「生對時間」罷了。作者舉了實證資料,證明出人頭地的曲棍球選手,上半年出生的人數是下半年出生的數倍之譜。
上一段談的是幸運,但下一章,作者則將努力的因素納了進來,包括莫札特、披頭四、Bill Gates等非凡人士,其實都有練習超過10,000小時的歷程。但同時,千萬別忽略「生對年代」的重要性,1975年開始是個人電腦革命的時代開端,而也造就了一堆(包括Steve Jobs, Bill Gates)電腦創業奇才,但這些奇才都有一個特色,亦即都在1955年前後3年內出生。
WHY?因為這個世代出生,他們在1975年電腦事業正要booming的tipping point,正巧是在大學時期可全力鑽研電腦,畢業後可直接投入這個炙手可熱的市場(當然事前要加上10,000小時的努力),而且這個時期,正好單身沒有家庭,可以追求夢想「他們出生的時代,正巧造就了他們的成就!」
上一段談的其實是「時勢造英雄」,但下一段,則插播了「天才兒童」的研究,作者用了兩個天才的故事:命運多舛的克里斯藍根以及想毒死導師的歐本海默(這傢伙是原子彈研發的實驗室主任)的例子,說明了「實用智能」的重要性,「實用智能」指的是非關IQ智力測驗,而著重在溝通、說服、甚至領導的內涵,自然,就算是天才,但不懂溝通,下場一般不會太好。
作者在這裡其實就提到了中產階級以及貧困階級對於教育投入對於孩子說服能力的影響,並在第五章:「猶太律師的啟示」中,帶到更多家庭及文化背景對於孩子未來人生影響的論述,這當然也銜接到了第二部份:遺澤篇。
遺澤篇則以更廣博的角度,而非個案研究的方式探索成功的可能性,尤其在「文化」及「歷史」的切入點更多。其中韓航的失事竟然與韓國人的權威性格有很高的關聯,原因是服務機長竟然導致了溝通上的不順暢(這段非常精彩,雖然跟全書的論點連結不算強,但很推薦讀者閱讀此段),我們的文化背景影響了我們甚深,甚至高到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地步,又有誰能想到,飛機失事竟然是肇因於「必須尊敬機長」或是「塔台很兇」!
「稻米文化與數學能力」是本書令我最不認同的一章,本章主軸是亞洲人因為種稻辛苦,有較辛勤的習慣,所以花較長時間學習,所以數學能力優於西方國家。但我有挑戰:「種稻的智慧在於從貧窮、困苦中找到意義」,引申到數學特別好的論述實在薄弱。
再有一章,提到了暑假對於美國孩同的影響:社會階層低的孩童,在學校期間的學習吸收程度不亞於階層高的孩童,但一個暑假過去,差距就拉開了,這其實就是階級複製:在暑假時,有錢人會將孩子帶去培養,但窮小孩只能看電視以及四處玩耍,造成了SAT測驗的差距。暑假時該讓小孩有快樂的童年,或是要將他塞滿課程呢?矛盾也。
異數仍然給了我很多的想法,極力推薦!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2015年5月18日 星期一
思維建立奠基--《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讀後感
這本書應屬本年度最認真做筆記的一本。會看這本書的源起,來自先前看的另一本「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有介紹到相關概念,沒想到以書追書,還是可以追到不錯的項目。
「思考武器」一書,是由日本雅虎營運長安宅和人所著,這位仁兄除了擔任過麥肯錫顧問,同時也是腦科學博士,也因為這個背景,書中提及許多神經學與大腦知覺的內容,對於邏輯思考及簡報呈現有不錯的洞見。
本書分六章,以序論說明架構後,就開始議題思考--假說思考--成果思考--訊息呈現的路徑分別闡述。
在本書所定義議題,其實就是想解答的問題,而為了有效地解答,有時候必須將議題拆解成次要議題。次要議題需要儘可能地窮盡&互斥(作者在此也提到了MECE法則),這些次要議題,同時可能存在邏輯性的先後,或是共同支持著主要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有價值的工作(主題)」,應該是要具備足夠的議題度(受關切,有影響力),同時必須能夠找到解答,換句話說,儘管問了一個很棒的題目,卻無法有足夠的資訊予以解答,也是徒勞無功。需在「解答值」與「議題度」的矩陣共同達標才行。
為了確立(子)議題的邏輯性,作者使用了故事線及分解議題兩個方式,並舉了「空」、「雨」、「傘」的因果關係作為故事線的範例,「了解天空,判斷下雨,拿傘行動」,讓先後的邏輯順序現形。
故事線後,還得有「連環圖」,其實就是故事線的支撐,讓邏輯間的各個議題,都能有圖表或定性說明做為結合,之前看過有人用一頁一頁的便利貼模擬PPT的各頁做腦力激盪,這裡的概念類似,先建立各個議題間的表達方式,並以連環圖表達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議題與圖表相連結。
本書提到「分析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在此命題下,對於圖表製作也有一些啟發,例如強調圖表「軸」的概念,用橫軸與縱軸決定該圖表要表達「比較」、「構成」、「變化」或其他類型的呈現,都是決定圖表時的不錯參考。
本書比較薄弱的地方,其實是在訊息蒐集及分析的過程,但有更多的研究方法可以補充這一塊,在此就略過不提。
最後,我認為全書其實是不斷的在「議題思考」及「結果呈現」中排徊,並以議題分析的概念貫穿全書,要做出好報告,其實從一開始的論點邏輯建立,到最終的訊息呈現其實都是一連串前後反覆思考,不斷呼應的過程。
找了一個好問題(議題度),確認該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解答質),接著分解議題,以故事線形態讓子議題間確立邏輯,再以連環圖將子議題與呈現圖表建立關係,接下來就想辦法蒐集資料,再琢磨並確立圖表與訊息彼此相輔相成,再練習簡報以及30秒的「電梯測驗」,就是整體流程。
本書中,作者對簡報有不錯的提點,最後分享:
1.不要為了既有的資料,硬將資訊塞進簡報,因為這些資訊很有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亦無因資料侷限,而限制了議題本身。
2.早在問題建立的過程中,就要想到如何取得資料,這其實在寫論文的過程,就一直被要求其實在文獻回顧結束的時候,研究方法也大概需要確立了,是一樣的道理。
個人推薦本書值得一讀,尤其許多圖表呈現會給經營企劃相關職務有不錯的啟發,還是看書比較直觀: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連結分享
「思考武器」一書,是由日本雅虎營運長安宅和人所著,這位仁兄除了擔任過麥肯錫顧問,同時也是腦科學博士,也因為這個背景,書中提及許多神經學與大腦知覺的內容,對於邏輯思考及簡報呈現有不錯的洞見。
本書分六章,以序論說明架構後,就開始議題思考--假說思考--成果思考--訊息呈現的路徑分別闡述。
在本書所定義議題,其實就是想解答的問題,而為了有效地解答,有時候必須將議題拆解成次要議題。次要議題需要儘可能地窮盡&互斥(作者在此也提到了MECE法則),這些次要議題,同時可能存在邏輯性的先後,或是共同支持著主要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有價值的工作(主題)」,應該是要具備足夠的議題度(受關切,有影響力),同時必須能夠找到解答,換句話說,儘管問了一個很棒的題目,卻無法有足夠的資訊予以解答,也是徒勞無功。需在「解答值」與「議題度」的矩陣共同達標才行。
為了確立(子)議題的邏輯性,作者使用了故事線及分解議題兩個方式,並舉了「空」、「雨」、「傘」的因果關係作為故事線的範例,「了解天空,判斷下雨,拿傘行動」,讓先後的邏輯順序現形。
故事線後,還得有「連環圖」,其實就是故事線的支撐,讓邏輯間的各個議題,都能有圖表或定性說明做為結合,之前看過有人用一頁一頁的便利貼模擬PPT的各頁做腦力激盪,這裡的概念類似,先建立各個議題間的表達方式,並以連環圖表達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議題與圖表相連結。
本書提到「分析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在此命題下,對於圖表製作也有一些啟發,例如強調圖表「軸」的概念,用橫軸與縱軸決定該圖表要表達「比較」、「構成」、「變化」或其他類型的呈現,都是決定圖表時的不錯參考。
本書比較薄弱的地方,其實是在訊息蒐集及分析的過程,但有更多的研究方法可以補充這一塊,在此就略過不提。
最後,我認為全書其實是不斷的在「議題思考」及「結果呈現」中排徊,並以議題分析的概念貫穿全書,要做出好報告,其實從一開始的論點邏輯建立,到最終的訊息呈現其實都是一連串前後反覆思考,不斷呼應的過程。
找了一個好問題(議題度),確認該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解答質),接著分解議題,以故事線形態讓子議題間確立邏輯,再以連環圖將子議題與呈現圖表建立關係,接下來就想辦法蒐集資料,再琢磨並確立圖表與訊息彼此相輔相成,再練習簡報以及30秒的「電梯測驗」,就是整體流程。
本書中,作者對簡報有不錯的提點,最後分享:
1.不要為了既有的資料,硬將資訊塞進簡報,因為這些資訊很有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亦無因資料侷限,而限制了議題本身。
2.早在問題建立的過程中,就要想到如何取得資料,這其實在寫論文的過程,就一直被要求其實在文獻回顧結束的時候,研究方法也大概需要確立了,是一樣的道理。
個人推薦本書值得一讀,尤其許多圖表呈現會給經營企劃相關職務有不錯的啟發,還是看書比較直觀: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連結分享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