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應屬本年度最認真做筆記的一本。會看這本書的源起,來自先前看的另一本「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有介紹到相關概念,沒想到以書追書,還是可以追到不錯的項目。
「思考武器」一書,是由日本雅虎營運長安宅和人所著,這位仁兄除了擔任過麥肯錫顧問,同時也是腦科學博士,也因為這個背景,書中提及許多神經學與大腦知覺的內容,對於邏輯思考及簡報呈現有不錯的洞見。
本書分六章,以序論說明架構後,就開始議題思考--假說思考--成果思考--訊息呈現的路徑分別闡述。
在本書所定義議題,其實就是想解答的問題,而為了有效地解答,有時候必須將議題拆解成次要議題。次要議題需要儘可能地窮盡&互斥(作者在此也提到了MECE法則),這些次要議題,同時可能存在邏輯性的先後,或是共同支持著主要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有價值的工作(主題)」,應該是要具備足夠的議題度(受關切,有影響力),同時必須能夠找到解答,換句話說,儘管問了一個很棒的題目,卻無法有足夠的資訊予以解答,也是徒勞無功。需在「解答值」與「議題度」的矩陣共同達標才行。
為了確立(子)議題的邏輯性,作者使用了故事線及分解議題兩個方式,並舉了「空」、「雨」、「傘」的因果關係作為故事線的範例,「了解天空,判斷下雨,拿傘行動」,讓先後的邏輯順序現形。
故事線後,還得有「連環圖」,其實就是故事線的支撐,讓邏輯間的各個議題,都能有圖表或定性說明做為結合,之前看過有人用一頁一頁的便利貼模擬PPT的各頁做腦力激盪,這裡的概念類似,先建立各個議題間的表達方式,並以連環圖表達 ,其實最重要的就是讓議題與圖表相連結。
本書提到「分析其實就是一種比較」,在此命題下,對於圖表製作也有一些啟發,例如強調圖表「軸」的概念,用橫軸與縱軸決定該圖表要表達「比較」、「構成」、「變化」或其他類型的呈現,都是決定圖表時的不錯參考。
本書比較薄弱的地方,其實是在訊息蒐集及分析的過程,但有更多的研究方法可以補充這一塊,在此就略過不提。
最後,我認為全書其實是不斷的在「議題思考」及「結果呈現」中排徊,並以議題分析的概念貫穿全書,要做出好報告,其實從一開始的論點邏輯建立,到最終的訊息呈現其實都是一連串前後反覆思考,不斷呼應的過程。
找了一個好問題(議題度),確認該問題是有辦法解決的(解答質),接著分解議題,以故事線形態讓子議題間確立邏輯,再以連環圖將子議題與呈現圖表建立關係,接下來就想辦法蒐集資料,再琢磨並確立圖表與訊息彼此相輔相成,再練習簡報以及30秒的「電梯測驗」,就是整體流程。
本書中,作者對簡報有不錯的提點,最後分享:
1.不要為了既有的資料,硬將資訊塞進簡報,因為這些資訊很有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亦無因資料侷限,而限制了議題本身。
2.早在問題建立的過程中,就要想到如何取得資料,這其實在寫論文的過程,就一直被要求其實在文獻回顧結束的時候,研究方法也大概需要確立了,是一樣的道理。
個人推薦本書值得一讀,尤其許多圖表呈現會給經營企劃相關職務有不錯的啟發,還是看書比較直觀: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連結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