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記帳與紀律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多麼聳動的標題,在圖書館看到封面,能夠忍住不翻一下嗎?其實本書的英文名稱是:"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但台灣書商可能考量了書名與銷售量,將譯名設定地更吸引人一些。

會看這本書,其實是部落客「富朋友」艾爾文在其好書推薦中的書單,看完之後,雖然其中的理財概念與其他書難免有重複,但讓我更感到讚嘆的部份,卻是作者使用述事手法,將可能很枯燥的理財概念,轉化成有趣且容易理解的故事。

先談書名提到的10%薪水,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存下10%的收入」。假設一個大學畢業生,第一份薪水領30,000,那就要拼老命,用盡所有書中提到的辦法,至少存下這10%。

接下來,就是累積一段時間的10%儲蓄後,再將其用來投資自己與生意,換句話說,用存下的錢讓自己的能力成長,另一方面,人是英雄錢是膽,沒有「子彈」,也很難放膽投資。整個標題,談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先有儲蓄,才能投資,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第一個一百萬最難存,接著錢滾錢就快多了」。

如果看書就能成功,事情就好辦了,理念談完了,實作是最難的,上網找資料加上朋友的分享,許多朋友(包括我),都在理財上的目標及執行上懵懵懂懂,可能有許多朋友有更好的辦法,在這裡寫下我目前的做法,看有沒有朋友能夠給予建議:

要做到作者說的10%,看起來容易,薪水的10%丟進帳戶不就得了,但與幾個朋友聊過之後,會無法達成儲蓄目標,最難的在於控制支出。

要控制支出,必須要先檢閱支出,就像公司要訂明年目標,總要先Review今年同期狀況才行。而在個人理財要做到回顧過去,只有一個辦法,叫做:記帳。

我從2012的1/1開始記帳,其中電子記帳已兩年,下圖是我2014年1/1-9/18的各項花費百分比。
我有把握我的記帳覆蓋率絕對有99.9%以上,所以準確度這點相當有把握。

這個圖可以幫我檢視,過去我的錢噴在哪裡,哪邊應該要多一些,哪邊應該要有所控制。然而我發現,就算我知道一些事實(某方面的支出比例偏高),但卻不一定能確實控制其支出。

跟一些理財專家求教之後,我在今年3月,開始做了第二件事:擬定下月預算
說的更白話一點,就是在3月結束以前決定出我4月要花多少錢,再逼自己整個9月不要花超過這個數字。
正巧,我在公司的工作,會需要計算一個叫做「月目標達成率」的數值,這個每月例行的任務,幫助我了解,在決定目標之前,我一定要先釐清兩件事:
1.目標設定的合理性(說服自己與上司,目標憑什麼是這個值?)
2.如果要達成目標,有哪些事情(子目標)要先達成,才能達成最終目標?

在個人理財要做到這樣的結果,在第1件事的釐清上,我必須要能設定合理的花費預算,而由於記帳的結果,我有兩個參考值:「同期」(去年或前年的同時段)&「近期」(前一個月)。
於是我比較了我2013與2014年的花費情況,可以發現,上班後的這兩年,我的花費有著接近的趨勢推移:年初跟年中都會有一個高峰(驚)。但至少代表,我的去年同期值,是值得參考的。

於是,我就用著我的去年同期花費,以及我這個月的花費(近期),再簡單檢視下個月的行事曆(有沒有可能暴增/減少額外支出),擬定了我下個月的預算初值。

有了初值之後,下一步,是釐清我的子目標,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將我下個月的各項花費項目(上面那個圓餅圖),都先編一個預計的花費數字,加總後,就是我下月花費的目標。簡單說,只要我的各個子項目花費都符合預估,我的總預算就不會超標。

做了這第二件事,會讓支出規劃超有感,實行之後,也真的開始能在決定每一筆花費前,感受到大腦某處在請我控制。尤其是比對實際花費跟預算的過程,實在是超級有趣的……我那時候怎麼會這樣規劃啊?

不過,好消息是,至少目前每月累積下來的(資產/儲蓄),都會超過10%啦。

又不過,從今年4月開始擬定預算並每月結算達成狀況後,至8月截止,預算目標達成率未達100%,要檢討的還多著!聽很多人說,記帳與儲蓄是所有理財的第一步,真的是要努力啊!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閒談府城人口觀察

我是一個很愛四處跑的人,大學時最常做的工讀叫「面訪」,甚至出社會後都接過面訪的case,而且喜歡接一些過去較不熟悉的地方,雲林土庫、台南楠西、六甲都曾經是我跑過面訪的點,在台南待了許久,可以說每個區都去過,雖然不敢說全部熟稔,但對大概的地理位置,也因為四處晃的緣故,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倒是有些體會。

以前在聊天時,常常會問:「為什麼佳里沒有開肯德基?要跑到台南市才有」,「為什麼學甲沒有開麥當勞?」,然後就會有人回「不然我們合資開一間好不好?」。大概在大學的時候,體會出關鍵其實是人口,在先前星巴克@新營該篇文章,就是根據這假定開始的。最近的工作經常需處理數據及進行趨勢分析,這個月用了一些空檔,把台南近2年的人口狀況做了一個整理:

合併升格之後,台南的人口數是這樣走的:


人口走勢跟股票一樣,就是個上下或震盪的趨勢。相較股票,人口趨勢觀察必須靠長期累積,較不容易受短期政策翻轉,所以預測性強,關注一、兩年的資料,在沒有大型的政策或商業性投資等變數影響下,就很容易預測這個城鎮接下來幾年的人口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台南的人口走勢是往上走的,合併後的五都有類似的情況,人往都市走,不太另人意外,但要做分析,接下來會衍生兩個問題:
1.到底增加了多少人?影響大嗎?
2.增加的人口到了哪些地方?是平均分配嗎?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人來了多少?我用2013年1月的人口數作為基準點,2014年8月,整個台南的人口,比2013/1增加了0.08%。
單看數字,0.08%是個微小的數字,但是換個角度,若短短的一年半內增加了0.08%,每2年應該可以增加千分之1,換算成實際人口,就代表每兩年台南都有上千人的新增人口,相對於整個台灣趨緩的人口數成長,其實是很可觀的數值。

再進一步分析:台南市共有37個行政區,相同的以2013/1做為基礎,計算到2014/8的人口數,僅有11個區的人口是上升的(平均上升1.1%!),而其餘26個區的人口則呈現下降,除了城鄉差距會因為人口加速擴大外,還有另一個值得判讀的點:「台南的人口增加固然包括部份外縣市人口的移入,但台南市內部各區的人口移動也非常明顯。」
人口移動會影響一件大家關注且有感的事—房價,下圖是台南近期房價緩步上揚的安南區人口走勢圖,至少在這裡,人口算是剛性支撐。

善化在2012年底開了麥當勞,人家麥當勞做房地產一直比賣漢堡包厲害,早就看出這個地區因為南科匯集的人口,先進來卡位。至於這地方的房價,是在地人都知道……
至於麻豆,這個一直以來佔據台南中心點的位置地區,除了文旦有名之外,還支撐著接近10年歷史的麥當勞,以及幾經興衰但仍頗具特色的「麻豆戲院」,因為麻豆一直是南科區塊的腹地,故其人口趨勢的下滑狀況,普遍較少人發現。我判斷麻豆戲院轉型後,整體而言生意應不致受影響(因為腹地包括佳里、善化、新營等),但街道的熱鬧程度、做生意的難度,應該遲早會因為人口的因素逐漸有變化。
最後,台南有兩個區的人口都不少,也都屬於重要樞紐,但人口的走勢似乎在預告著一些訊息,我身邊一些朋友的遷徒,也很巧合地符合下述兩個區的走勢結果。

做這個分析是為了避免盲點,若我有閒錢想開店做生意,甚至買地轉投資,在缺乏「人口趨勢」這個資訊前,第一時間我很有可能把錢丟在人口較多的X區,但若考慮近兩年的人口趨勢,並進行後五年的人口推移,在Y區投資的CP值(考量地租),很有可能高於X區。相信只要對台南有些熟悉,X、Y兩區分別是哪裡,應該呼之欲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