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閒談府城人口觀察

我是一個很愛四處跑的人,大學時最常做的工讀叫「面訪」,甚至出社會後都接過面訪的case,而且喜歡接一些過去較不熟悉的地方,雲林土庫、台南楠西、六甲都曾經是我跑過面訪的點,在台南待了許久,可以說每個區都去過,雖然不敢說全部熟稔,但對大概的地理位置,也因為四處晃的緣故,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倒是有些體會。

以前在聊天時,常常會問:「為什麼佳里沒有開肯德基?要跑到台南市才有」,「為什麼學甲沒有開麥當勞?」,然後就會有人回「不然我們合資開一間好不好?」。大概在大學的時候,體會出關鍵其實是人口,在先前星巴克@新營該篇文章,就是根據這假定開始的。最近的工作經常需處理數據及進行趨勢分析,這個月用了一些空檔,把台南近2年的人口狀況做了一個整理:

合併升格之後,台南的人口數是這樣走的:


人口走勢跟股票一樣,就是個上下或震盪的趨勢。相較股票,人口趨勢觀察必須靠長期累積,較不容易受短期政策翻轉,所以預測性強,關注一、兩年的資料,在沒有大型的政策或商業性投資等變數影響下,就很容易預測這個城鎮接下來幾年的人口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台南的人口走勢是往上走的,合併後的五都有類似的情況,人往都市走,不太另人意外,但要做分析,接下來會衍生兩個問題:
1.到底增加了多少人?影響大嗎?
2.增加的人口到了哪些地方?是平均分配嗎?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人來了多少?我用2013年1月的人口數作為基準點,2014年8月,整個台南的人口,比2013/1增加了0.08%。
單看數字,0.08%是個微小的數字,但是換個角度,若短短的一年半內增加了0.08%,每2年應該可以增加千分之1,換算成實際人口,就代表每兩年台南都有上千人的新增人口,相對於整個台灣趨緩的人口數成長,其實是很可觀的數值。

再進一步分析:台南市共有37個行政區,相同的以2013/1做為基礎,計算到2014/8的人口數,僅有11個區的人口是上升的(平均上升1.1%!),而其餘26個區的人口則呈現下降,除了城鄉差距會因為人口加速擴大外,還有另一個值得判讀的點:「台南的人口增加固然包括部份外縣市人口的移入,但台南市內部各區的人口移動也非常明顯。」
人口移動會影響一件大家關注且有感的事—房價,下圖是台南近期房價緩步上揚的安南區人口走勢圖,至少在這裡,人口算是剛性支撐。

善化在2012年底開了麥當勞,人家麥當勞做房地產一直比賣漢堡包厲害,早就看出這個地區因為南科匯集的人口,先進來卡位。至於這地方的房價,是在地人都知道……
至於麻豆,這個一直以來佔據台南中心點的位置地區,除了文旦有名之外,還支撐著接近10年歷史的麥當勞,以及幾經興衰但仍頗具特色的「麻豆戲院」,因為麻豆一直是南科區塊的腹地,故其人口趨勢的下滑狀況,普遍較少人發現。我判斷麻豆戲院轉型後,整體而言生意應不致受影響(因為腹地包括佳里、善化、新營等),但街道的熱鬧程度、做生意的難度,應該遲早會因為人口的因素逐漸有變化。
最後,台南有兩個區的人口都不少,也都屬於重要樞紐,但人口的走勢似乎在預告著一些訊息,我身邊一些朋友的遷徒,也很巧合地符合下述兩個區的走勢結果。

做這個分析是為了避免盲點,若我有閒錢想開店做生意,甚至買地轉投資,在缺乏「人口趨勢」這個資訊前,第一時間我很有可能把錢丟在人口較多的X區,但若考慮近兩年的人口趨勢,並進行後五年的人口推移,在Y區投資的CP值(考量地租),很有可能高於X區。相信只要對台南有些熟悉,X、Y兩區分別是哪裡,應該呼之欲出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