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看這本書,其實是部落客「富朋友」艾爾文在其好書推薦中的書單,看完之後,雖然其中的理財概念與其他書難免有重複,但讓我更感到讚嘆的部份,卻是作者使用述事手法,將可能很枯燥的理財概念,轉化成有趣且容易理解的故事。
先談書名提到的10%薪水,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存下10%的收入」。假設一個大學畢業生,第一份薪水領30,000,那就要拼老命,用盡所有書中提到的辦法,至少存下這10%。
接下來,就是累積一段時間的10%儲蓄後,再將其用來投資自己與生意,換句話說,用存下的錢讓自己的能力成長,另一方面,人是英雄錢是膽,沒有「子彈」,也很難放膽投資。整個標題,談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先有儲蓄,才能投資,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第一個一百萬最難存,接著錢滾錢就快多了」。
如果看書就能成功,事情就好辦了,理念談完了,實作是最難的,上網找資料加上朋友的分享,許多朋友(包括我),都在理財上的目標及執行上懵懵懂懂,可能有許多朋友有更好的辦法,在這裡寫下我目前的做法,看有沒有朋友能夠給予建議:
要做到作者說的10%,看起來容易,薪水的10%丟進帳戶不就得了,但與幾個朋友聊過之後,會無法達成儲蓄目標,最難的在於控制支出。
要控制支出,必須要先檢閱支出,就像公司要訂明年目標,總要先Review今年同期狀況才行。而在個人理財要做到回顧過去,只有一個辦法,叫做:記帳。
我從2012的1/1開始記帳,其中電子記帳已兩年,下圖是我2014年1/1-9/18的各項花費百分比。
我有把握我的記帳覆蓋率絕對有99.9%以上,所以準確度這點相當有把握。
這個圖可以幫我檢視,過去我的錢噴在哪裡,哪邊應該要多一些,哪邊應該要有所控制。然而我發現,就算我知道一些事實(某方面的支出比例偏高),但卻不一定能確實控制其支出。
跟一些理財專家求教之後,我在今年3月,開始做了第二件事:擬定下月預算。
說的更白話一點,就是在3月結束以前決定出我4月要花多少錢,再逼自己整個9月不要花超過這個數字。
正巧,我在公司的工作,會需要計算一個叫做「月目標達成率」的數值,這個每月例行的任務,幫助我了解,在決定目標之前,我一定要先釐清兩件事:
1.目標設定的合理性(說服自己與上司,目標憑什麼是這個值?)
2.如果要達成目標,有哪些事情(子目標)要先達成,才能達成最終目標?
在個人理財要做到這樣的結果,在第1件事的釐清上,我必須要能設定合理的花費預算,而由於記帳的結果,我有兩個參考值:「同期」(去年或前年的同時段)&「近期」(前一個月)。
於是我比較了我2013與2014年的花費情況,可以發現,上班後的這兩年,我的花費有著接近的趨勢推移:年初跟年中都會有一個高峰(驚)。但至少代表,我的去年同期值,是值得參考的。
於是,我就用著我的去年同期花費,以及我這個月的花費(近期),再簡單檢視下個月的行事曆(有沒有可能暴增/減少額外支出),擬定了我下個月的預算初值。
有了初值之後,下一步,是釐清我的子目標,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將我下個月的各項花費項目(上面那個圓餅圖),都先編一個預計的花費數字,加總後,就是我下月花費的目標。簡單說,只要我的各個子項目花費都符合預估,我的總預算就不會超標。
做了這第二件事,會讓支出規劃超有感,實行之後,也真的開始能在決定每一筆花費前,感受到大腦某處在請我控制。尤其是比對實際花費跟預算的過程,實在是超級有趣的……我那時候怎麼會這樣規劃啊?
不過,好消息是,至少目前每月累積下來的(資產/儲蓄),都會超過10%啦。
又不過,從今年4月開始擬定預算並每月結算達成狀況後,至8月截止,預算目標達成率未達100%,要檢討的還多著!聽很多人說,記帳與儲蓄是所有理財的第一步,真的是要努力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