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一個都不留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讀後感-每個人都有秘密

阿嘉莎 克莉絲蒂當屬推理小說天后級人物,但在過去,我也只閱讀過「東方快車謀殺案」與「畸屋」兩部小說罷了。這兩部小說只有一個共通點:我都沒猜到那令人出乎意料的結局,今年回到台灣,將許多閱讀的能量找回來,這個月的書單中,也加了一本「一個都不留」,這本克嬸嬸的經典之作。

與東方快車相似之處,故事一開始用少數簡單篇幅讓多位主角現身,並以不同的理由被邀請到了「戰士島」這個無人島。無人島的故事在很多推理劇中都會出現,而本書是我目前讀過,處理最精彩的。

介紹完諸位主角後,故事的主軸開始,第一天的晚餐後,壁櫥後的留聲機卻告白,說明每個人到這裡,是因為都曾經謀殺過他人。這個詭異的惡作劇,頓時讓在座的賓客驚訝不已。

故事的劇情自此開始,主要有三個重點:

  1. 每個人的房間都有一首童謠(請見文末),是關於10個小黑人如何一個一個失去生命,而故事的每個主角,幾乎以與童謠相似的方式,離開人世。
  2. 隨著故事的走向,各人的犯罪與自白,都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呈現在讀者眼前。
  3. 因為人人都可能是犯人,使得每個參與的人彼此猜忌,讀者也同時會陷入解謎的趣味中。

有些時候,故事內容會讓讀者覺得驚嘆,這種詭計是可能成功的嗎?但推理天后著實厲害,憑藉著周全的詭計安排,硬生生完成了這部精彩的本格小說,再想一次,仍然覺得犯人的佈局頗是厲害。

另一個我喜歡的點,在於最後犯人出現的方式,以一種極為特別而有趣的「表達」方式,讓讀者得以周知本案全貌,這種做法,想必在當時,應屬相當前衛。但要達成兇手的詭計,以這種方式出現,似乎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最後,附上該童謠原文版(摘自網路):

Ten Little Niggers

Ten little nigger boys went out to dine;
One choked his little 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ine.
Nine little nigger boys sat up very late;
One overslept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Eight.
Eight little nigger boys travelling in Devon;
One said he'd stay there and then there were Seven.
Seven little nigger boys chopping up sticks;
One chopped himself in halves and then there were Six.
Six little nigger boys playing with a hive;
A bumble bee stung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Five.
Five little nigger boys going in for law;
One got into Chancery and then there were Four.
Four little nigger boys going out to sea;
A red herring swallow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hree.
Three little nigger boys walking in the Zoo;
A big bear hugged one and then there were Two.
Two little nigger boys sitting in the sun;
One got frizzled up and then there was One.
One little nigger boy left all alone;
He went out and hanged himself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自創時間管理工具 Times Management Tool: Hours Slice

今年9月13公司教育訓練主題是時間管理,接觸了一些時間管理工具,近兩月研究了幾篇文章、書籍,並同幾位好友聊了彼此的時間分佈,也有許多有趣的結果。曾聽過一個說法:「下班後的時間決定上班族的命運」,身為一個朝八晚五的上班族,固然在自己的工作要努力充實專業,但自己每日最自由的人生時段,如何應用,應該是很重要的課題吧?

最近閱讀了富朋友與怪老子的部落格與書,發現他們利用excel發揮了許多記帳與財務上的用途,既然自己也想知道時間的流向,不妨效法,試試做個檔案協助時間管理。

首先,我將記帳的概念抓進來,要把金錢管理做好,自然必須要有足夠的正確記錄以檢討;要將時間管理做好,必當檢視過去,自問「我的時間利用狀況如何?」。心裡有數之後,再作為未來規劃基礎(我應該如何安排我的時間),甚至設定指標計算達成率。

因此,第一步就是建立足夠的時間紀錄,我的理念是將一天切成24小時,記錄過去的每小時我做的事(就像記帳需記錄每一筆支出),雖然時間的最小單位不是小時,但考慮操作效率,我選擇就用小時為記錄單位。

於是,excel檔案的最左欄會是每天的00:00至隔天的24:00,最上一列會是當月的第一日至最後 一日,如下圖,一天會有24個欄位,11月的話則會有24×30=720個欄位要填。


下一步,是將自己在那個小時所做的事,逐一輸入對應的儲存格,只要時間不要拖太久(我個人建議是一天一次就好),應該都能記得那個小時「主要」在做什麼,這樣的動作重複幾次之後,就可以檢視過去N個小時(天),我做了些什麼事。

為了輸入的方便,我設計了下拉式選單,而選單內的選項可以自己設計及安排,這也有助於後續的分析統計。

這些清單選項,都可以照自己的意思增加/修改,內容在於「主頁」這另一個活頁簿,我共設計了「個人目標、能力培養、家庭朋友、生命心靈、休養生息、例行項目」六個區塊,將清單內容根據自己的生活現況稍做修改,應該就能調整成適合自己的項目。

「主頁」這個活頁簿主要是協助自己,檢視平常的行為模式,並產生能適合自己生命歷程記錄的主要項目。在公式上,我也設計成可以即時觀察各項時間分配結果的百分比。

但這個檔案最重要的動作,仍是回到各月的活頁簿,將當天每個小時的最重要活動填入欄位。時間一長,就能累積許多的記錄,並且於後檢視,像這樣:

為了讓檢視的這個動作更有效率,我拉出一個圓餅圖,自動地將主要的六大項目作成紀錄,如圖:


眼尖的朋友應該會發現,圓餅圖裡頭並不包括睡眠,因為上班族生活的三分法,不外乎是「工作、睡眠、下班生活」,而影響上班族人生最甚的,就是這「下班生活」的利用效能,故我將睡眠與工作,都隔離於這個PIE CHART之外,更能體會這段時間的利用現況。

長期而言,就可以一目了然,知道自己究竟把時間「運用」或「浪費」在哪裡,至於如何讓時間管理更好以達成目標,就靠另一部份的真功夫囉!

兩點補充:

1.我曾經想要把1小時的區間改成半小時,但試了之後,發現這樣每天要花兩倍的時間填這個表格,雖然數據量多了,但是效率卻變差了,但整體考量,我選擇放棄數據,追求效率。

2.一個excel儲存格只能填入一件事,但單一個小時可以做很多事,例如花20分鐘洗澡,再花20分鐘開車出門,最後20分鐘跟朋友吃飯,當然,為了把握時間,我也可以將這三件事情一起做(似乎有點難度)。總之,只要主觀選擇那一個小時完成的「最主要的事」填入儲存格就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工具,帶有一點主觀,也是很合理的。

由於FB無法直接上傳檔案,所以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直接向我要檔案,更期待你的回饋,能讓這個草案版本更好。更歡迎累積一段時間之後,我們一起在不涉隱私的前提下,討論下班後生活的規劃,而且將這個檔案稍作修改後,在目標管理上,也能給予一定的正面效果。

Finally, 與大家分享上課時講師分享的一句話:





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Socratesin Plato, Dialogues, Apology.

未經反思自省的人生不值得活-蘇格拉底

2014年11月3日 星期一

[數字力]讀後法則筆記

數字力-久保憂希也
PAGE140後的幾個法則:
1.藍契斯特法則
市場占有率只要超過26.1%,就會被認定為業界的翹楚或領導者,為強者與弱者之分水嶺。

2.海因利奇法則:1:29:300
若有一件非常嚴重的客訴,那麼就有29件較輕微的客訴,還有300件潛在的客訴。
若有一件送醫的工安事故,那麼就有29件輕微未報的工安,還有300件潛在未顯現的工安事故。

3.  1:5法則;5:25法則
銷售產品給新顧客所花的成本,是銷售給現有顧客的五倍。
流失率只要5%得到改善,獲利就可以增加25%。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記帳與紀律

「只用10%的薪水,讓全世界的財富都聽你的」,多麼聳動的標題,在圖書館看到封面,能夠忍住不翻一下嗎?其實本書的英文名稱是:"The Richest Man in Babylon",但台灣書商可能考量了書名與銷售量,將譯名設定地更吸引人一些。

會看這本書,其實是部落客「富朋友」艾爾文在其好書推薦中的書單,看完之後,雖然其中的理財概念與其他書難免有重複,但讓我更感到讚嘆的部份,卻是作者使用述事手法,將可能很枯燥的理財概念,轉化成有趣且容易理解的故事。

先談書名提到的10%薪水,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一定要存下10%的收入」。假設一個大學畢業生,第一份薪水領30,000,那就要拼老命,用盡所有書中提到的辦法,至少存下這10%。

接下來,就是累積一段時間的10%儲蓄後,再將其用來投資自己與生意,換句話說,用存下的錢讓自己的能力成長,另一方面,人是英雄錢是膽,沒有「子彈」,也很難放膽投資。整個標題,談的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先有儲蓄,才能投資,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第一個一百萬最難存,接著錢滾錢就快多了」。

如果看書就能成功,事情就好辦了,理念談完了,實作是最難的,上網找資料加上朋友的分享,許多朋友(包括我),都在理財上的目標及執行上懵懵懂懂,可能有許多朋友有更好的辦法,在這裡寫下我目前的做法,看有沒有朋友能夠給予建議:

要做到作者說的10%,看起來容易,薪水的10%丟進帳戶不就得了,但與幾個朋友聊過之後,會無法達成儲蓄目標,最難的在於控制支出。

要控制支出,必須要先檢閱支出,就像公司要訂明年目標,總要先Review今年同期狀況才行。而在個人理財要做到回顧過去,只有一個辦法,叫做:記帳。

我從2012的1/1開始記帳,其中電子記帳已兩年,下圖是我2014年1/1-9/18的各項花費百分比。
我有把握我的記帳覆蓋率絕對有99.9%以上,所以準確度這點相當有把握。

這個圖可以幫我檢視,過去我的錢噴在哪裡,哪邊應該要多一些,哪邊應該要有所控制。然而我發現,就算我知道一些事實(某方面的支出比例偏高),但卻不一定能確實控制其支出。

跟一些理財專家求教之後,我在今年3月,開始做了第二件事:擬定下月預算
說的更白話一點,就是在3月結束以前決定出我4月要花多少錢,再逼自己整個9月不要花超過這個數字。
正巧,我在公司的工作,會需要計算一個叫做「月目標達成率」的數值,這個每月例行的任務,幫助我了解,在決定目標之前,我一定要先釐清兩件事:
1.目標設定的合理性(說服自己與上司,目標憑什麼是這個值?)
2.如果要達成目標,有哪些事情(子目標)要先達成,才能達成最終目標?

在個人理財要做到這樣的結果,在第1件事的釐清上,我必須要能設定合理的花費預算,而由於記帳的結果,我有兩個參考值:「同期」(去年或前年的同時段)&「近期」(前一個月)。
於是我比較了我2013與2014年的花費情況,可以發現,上班後的這兩年,我的花費有著接近的趨勢推移:年初跟年中都會有一個高峰(驚)。但至少代表,我的去年同期值,是值得參考的。

於是,我就用著我的去年同期花費,以及我這個月的花費(近期),再簡單檢視下個月的行事曆(有沒有可能暴增/減少額外支出),擬定了我下個月的預算初值。

有了初值之後,下一步,是釐清我的子目標,做法也很簡單,就是將我下個月的各項花費項目(上面那個圓餅圖),都先編一個預計的花費數字,加總後,就是我下月花費的目標。簡單說,只要我的各個子項目花費都符合預估,我的總預算就不會超標。

做了這第二件事,會讓支出規劃超有感,實行之後,也真的開始能在決定每一筆花費前,感受到大腦某處在請我控制。尤其是比對實際花費跟預算的過程,實在是超級有趣的……我那時候怎麼會這樣規劃啊?

不過,好消息是,至少目前每月累積下來的(資產/儲蓄),都會超過10%啦。

又不過,從今年4月開始擬定預算並每月結算達成狀況後,至8月截止,預算目標達成率未達100%,要檢討的還多著!聽很多人說,記帳與儲蓄是所有理財的第一步,真的是要努力啊!



2014年9月15日 星期一

閒談府城人口觀察

我是一個很愛四處跑的人,大學時最常做的工讀叫「面訪」,甚至出社會後都接過面訪的case,而且喜歡接一些過去較不熟悉的地方,雲林土庫、台南楠西、六甲都曾經是我跑過面訪的點,在台南待了許久,可以說每個區都去過,雖然不敢說全部熟稔,但對大概的地理位置,也因為四處晃的緣故,對這個城市的發展,倒是有些體會。

以前在聊天時,常常會問:「為什麼佳里沒有開肯德基?要跑到台南市才有」,「為什麼學甲沒有開麥當勞?」,然後就會有人回「不然我們合資開一間好不好?」。大概在大學的時候,體會出關鍵其實是人口,在先前星巴克@新營該篇文章,就是根據這假定開始的。最近的工作經常需處理數據及進行趨勢分析,這個月用了一些空檔,把台南近2年的人口狀況做了一個整理:

合併升格之後,台南的人口數是這樣走的:


人口走勢跟股票一樣,就是個上下或震盪的趨勢。相較股票,人口趨勢觀察必須靠長期累積,較不容易受短期政策翻轉,所以預測性強,關注一、兩年的資料,在沒有大型的政策或商業性投資等變數影響下,就很容易預測這個城鎮接下來幾年的人口走勢。

從上圖可以看出,大台南的人口走勢是往上走的,合併後的五都有類似的情況,人往都市走,不太另人意外,但要做分析,接下來會衍生兩個問題:
1.到底增加了多少人?影響大嗎?
2.增加的人口到了哪些地方?是平均分配嗎?

要回答第一個問題,也就是人來了多少?我用2013年1月的人口數作為基準點,2014年8月,整個台南的人口,比2013/1增加了0.08%。
單看數字,0.08%是個微小的數字,但是換個角度,若短短的一年半內增加了0.08%,每2年應該可以增加千分之1,換算成實際人口,就代表每兩年台南都有上千人的新增人口,相對於整個台灣趨緩的人口數成長,其實是很可觀的數值。

再進一步分析:台南市共有37個行政區,相同的以2013/1做為基礎,計算到2014/8的人口數,僅有11個區的人口是上升的(平均上升1.1%!),而其餘26個區的人口則呈現下降,除了城鄉差距會因為人口加速擴大外,還有另一個值得判讀的點:「台南的人口增加固然包括部份外縣市人口的移入,但台南市內部各區的人口移動也非常明顯。」
人口移動會影響一件大家關注且有感的事—房價,下圖是台南近期房價緩步上揚的安南區人口走勢圖,至少在這裡,人口算是剛性支撐。

善化在2012年底開了麥當勞,人家麥當勞做房地產一直比賣漢堡包厲害,早就看出這個地區因為南科匯集的人口,先進來卡位。至於這地方的房價,是在地人都知道……
至於麻豆,這個一直以來佔據台南中心點的位置地區,除了文旦有名之外,還支撐著接近10年歷史的麥當勞,以及幾經興衰但仍頗具特色的「麻豆戲院」,因為麻豆一直是南科區塊的腹地,故其人口趨勢的下滑狀況,普遍較少人發現。我判斷麻豆戲院轉型後,整體而言生意應不致受影響(因為腹地包括佳里、善化、新營等),但街道的熱鬧程度、做生意的難度,應該遲早會因為人口的因素逐漸有變化。
最後,台南有兩個區的人口都不少,也都屬於重要樞紐,但人口的走勢似乎在預告著一些訊息,我身邊一些朋友的遷徒,也很巧合地符合下述兩個區的走勢結果。

做這個分析是為了避免盲點,若我有閒錢想開店做生意,甚至買地轉投資,在缺乏「人口趨勢」這個資訊前,第一時間我很有可能把錢丟在人口較多的X區,但若考慮近兩年的人口趨勢,並進行後五年的人口推移,在Y區投資的CP值(考量地租),很有可能高於X區。相信只要對台南有些熟悉,X、Y兩區分別是哪裡,應該呼之欲出了吧!

2014年8月30日 星期六

人要有錢要從小開始:富爸爸,窮小孩(上)K後感

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而性格如何養成?除了涉及生物學的DNA造就天賦異稟才能外,性格一般是靠教育決定的,之前上過亞碩顧問的課,講師把整個公式寫得出清楚就是:

觀念=>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而觀念從何而來?一般認為是學來的,既然是能夠「學」來的,就是有機會「教」出來的。

這個月週分別見了幾個朋友,一位在學時就有偏鄉課輔經驗,一位是現中學教師,一位是未來的醫生,都碰巧聊了些有關教育上的問題,不論是制度面或需求面,加上12年國教近期的燃燒,嗯嗯,教育真得很重要。

或許在近期接受比較多上述同儕的啟蒙,以及偶爾會繞去財經理財類書籍走走的習慣,今天下午把「富爸爸,富小孩」這本書的上冊K完了。也紀錄了幾個觀念,簡單分享:

看過Rich Dad系列叢書的,應該都熟悉Robert T. Kiyosaki他會半自嘲或甚至「數落」自己的親生爸爸(窮爸爸),以突顯一般概念結果(一般人)的財富規劃多麼失敗。但這本書有意思之處,在於這位窮爸爸其實是一位教育領域的專家,以致於本書的許多洞見,其實是體現到全球的教育困境的,然而回歸正題,這本書仍然以回答以下問題為目標:「如何教出一個能妥善理財的小孩?」或者更貪心地說:「如何教出一個富小孩,而這個富小孩會成為未來的富人?」

揭櫫重點:Robert T. Kiyosaki認為三個教育對小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教育、職業教育、以及財商教育。

1.學校教育:本書的學校教育,也可稱為「學習一件事情的能力」。每個人在學校中會因為各種天份/興趣的不同,而有著差異極大的成果差距,作者提到他中學時完全無法接受課堂式的教育,所以他的學習歷程,就是透過實際手作、嘗試、失敗後,逐漸進步。當孩子在課堂上無法找到成就感時,父母應試著告訴孩子,每個人學習速度不一,適合之學習方式也相異。避免孩子在失去成就感時,放棄學習。台灣的教育也面臨著此情況,但是家長有沒有足夠的觀念,體貼地告訴孩子這個事實,或者反是一味責罵孩子,甚至責怪老師、送補習班補救?痛恨學校式教育的孩子,終身學習的機率就會低很多。故家長應該在孩子在學業上遭遇挫折時,給予精神及情感上的增援。

2.職業教育:本書有一個詞稱之為「贏配方」,這個贏配方在職業教育內的範疇,其實就是一般俗稱的專業技能,甚或「無可取代之處」,近期常有文章提醒「未來N年後的工作,有XX%是目前不存在的」,就是一種贏配方的概念,關於這個議題,我覺得有另一本書也有點有趣。在本書職業教育的區塊,有個概念值得分享:「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你長大後的未來世界,不穩定而且變動性大,所以你要想辦法多學東西,我們才能一起面對未來這個有趣的世界」,重點是從小讓孩子了解學習的重要。

3.財富教育:這整個系列書籍的重點名詞是為「財商」,當然這本書也會提到從小培養孩子財商的概念,作者用一個量度衡量成功:「離開學校自力更生後,對財務狀況的擔心程度」,而這個擔心程度,跟財商的累積程度肯定高度正相關,而父母親的花錢(存錢/投資……)模式影響小孩甚鉅,富爸爸是用玩大富翁的過程,以及實地讓作者接觸經營的方式,給予財商以及金錢流動觀念的引導。我K完了這一段的心得是,我小時候也玩大富翁,但是卻只關心怎麼炸別人跟蓋研究所造核彈。提早協助孩子記帳,並且適當地讓孩子是了解家庭的金流支出是必要的,一般家庭的家長往往為了讓小孩用功讀書,而避免小孩知道家庭的財富支出情況,等小孩長大成家立業了,反而必須要在更忙碌的作息中重新學習。

作者提了另一件有趣的教育方式,大家可以自行參考:當小孩爭著要錢買玩具的時候,除了1.拒絕;2.給錢之外,還可以給第三種選擇:「讓他列出5個合法的方式,來賺(存)到錢以取得他想要的物品」,目標無他:建立孩子為自己想要的東西負責的態度以及更重要的:促進「達成理財目標」的思維。

其實這本書跟整個系列作有很大的差異,但仍然著重在觀念的養成,雖然個人覺得整體洞見不比系列的三部曲強大,但以聚焦程度來說,仍然是頗具重點,也不艱澀的理財教育書籍。

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這樣表達,再複雜也能一聽就懂!」

這本書是在首府大學圖書館借的,近幾個月平均每月可以閱讀一至兩本書,算是不錯的收獲,這本書提供給我在簡報的提前準備以及呈現方式有不小的幫助,簡短摘錄心得:

作者Lee Lefever是在Youtube日漸火紅時,發現這個工具肯定會在未來發燒,加上過去曾經嘗試解釋"RSS"的經驗,讓他與太太發現表達的重要性。

在他的多次經驗中,他認為要先找到自己與聽眾在「說明量表」上的位置,說明量表如下圖,右邊是專家,左邊是門外漢,必須要針對聽眾的族群進行分析(可能是橘色或紫色區塊),再決定簡報的內容。

基本上,決定說明量表,分為五大問題:
  1. 我(講者)在量表的哪個位置
  2. 我的目標群眾是哪些人?
  3. 我對聽眾對議題了解程度的假設。
  4. 說明是否顧及量表上所有的人?
  5. 說明需要顧及量表上所有的人嗎?

當然,聰明的讀者一定會問:「如果聽眾是大雜燴怎麼辦?」根據作者的原則,就是讓越多人聽懂越好,因為:
讓門外漢也聽懂,可以增加他們的「信心」;
而相同的內容再聽一次,可以讓較熟稔的聽眾持續加強「專業」;
而對專家來說,可能產生「創新」的想法。
-----
另一個原則,是先提「森林」,再提樹木。

很多的簡報者,為了快速進入主題或追求效率,往往未解釋「大環境」就直接聚焦於小細節,這恐怕會讓聽眾未能對整體環境產生共鳴,卻直接必須要被迫了解細節,為此,作者提供了包裝想法的六大元素:(同時使用RSS作案例)
  1. 共識:
    用大環境、共同體驗的事,提出一個講者與聽者都同意的方向。
    (資訊爆炸的大環境下,獲取資訊是很重要的)
  2. 關聯性:
    立基於共識,更直接地將立場表達出來,屬於彼此想解決的「共同願景」,此部份必須要能建立聽眾的迴響。
    (網路世界提供的資訊很多,但每天都要瀏覽這些網站,費時費力)。
  3. 故事:
    編個故事,例如某個人遇到了某件事,必須解決,越生活化越好,「故事」能讓「事實」能夠更有效率地說明,但時間不足時不適合使用,且需視公司文化與會議風格而定,此外,說明程序的主題也可能不適合故事。
    (Sally每天都要花很多時間上很多網站看她有興趣的內容,有時候忙碌,點上網站發現沒有感興趣的更新內容時,會讓人感到浪費時間)。
  4. 連結:
    將新事物連結到熟悉的事物上,就是比喻,好的比喻能讓聽眾有「一點就通」之感。
    (RSS就像郵差,可以把你訂購的東西送到你家,RSS會將你想看的訊息寄到你的信箱)
  5. 敘述:直接溝通「怎麼做」,而不是說「為什麼」,若把「為什麼」說明過多,反而容易失焦並讓聽眾失去注意力。
    (登入RSS的帳號,在訂閱的區塊加入網址,就能夠讓該網站把更新的內容寄給自己)
  6. 結論:
    總結,並從聽眾的角度提出下一步。
    (開始使用RSS吧!接著就開始等你要的訊息寄到你的信您囉!)
-----
在「腳本的順序」這個部份,其實也是共識--關聯性--故事--連結--挑述--執行解決方案--鼓勵採取行動七大順序,事前的準備若能完整,在腳本上的處理其實也是接續的行動罷了。

個人認為,作者提到一個重點:「不要一次丟一整塊石板給聽眾,而且在每個步驟,給一塊墊腳石。」意即慢慢增加,而不要一次貪心地全部貫注。這些ideas都提供簡報流程許多創新思維,也確實會讓彼此的溝通,有相當的助益,個人相當推薦這本書。
-----
延伸閱讀:
作者對RSS的介紹,與上方的網址比較,可以看出整個呈現方式的轉變。